Jasper Guo

Jasper Guo:我的出海半年经历,有失败有成长有收获有正反馈

各位哥飞的朋友们,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有机会向各位分享我这半年多做出海AI的一些经历,如果分享的不够好,还请各位多多见谅。

今天分享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1. 长期坚持的源动力—我为什么选择做出海AI这件事?
  2. 走出舒适区,逆转原有惯性—我是如何开始的?
  3. 认知升级需要实战历练—我做过的那些产品;
  4. 破除既有路径思维依赖—学习并借鉴前辈经验的重要性;
  5. 接受失败,总结失败,减少失败—我踩过的那些坑;
  6.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每天都想一想目标应该如何实现。

在开始之前,我先感谢两个人:

  • 第1个是Audi,他是我做出海AI的引路人,包括加入哥飞社群,也是Audi推荐的,特别由衷的感谢Audi;
  • 第2个是哥飞,没有哥飞事无巨细的分享,以及建立这么好的社群,可以向各位前辈学习,我走这条路肯定会更艰难,感激哥飞!

同时,也感谢社群里每一个线上或者线下无私分享的朋友们,谢谢!

一. 长期坚持的源动力—我为什么选择做出海AI这件事?

出海AI是我二次创业,在做出海AI之前,我已创业11年,一直做国内To B软件开发业务,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做外包。

从2023年开始,我一直在寻求新的产品机会,包括在国内调研行业To B产品以及跨境电商业务等。

调研1年左右,都没有最终下定决心去做,核心原因是因为To B产品,根据我这些年经验觉得很难,而且交付麻烦,和人打交道也特累。

而跨境电商需要解决实货产品以及供应链问题,交付链条复杂,感觉不太适合。

2024年3月左右,Audi 和我介绍了出海AI这事,我自己又做了一些调研,觉得这个生意模式挺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和我现在做的业务有一定相关性,最起码我有产品研发团队;
  2. 不像跨境电商那样商品交付和退货链条太长,整个交付过程高效简单;
  3. 收入来源比较多样,包括广告收入以及订阅收入,特别是订阅收入,不少用户自动续费,一旦产品稳定,产品利润率远远高于国内To B业务以及跨境电商;
  4. 天花板较高,一款好的产品,流量和收入有无限想象空间;
  5. 汇率优势,赚美金,成本投入是国内人民币;
  6. 投入相对可控,单个产品研发投入低,如果不想做,可以随时结束;
  7. 越积累,成长性可能越高:随着产品流量以及付费用户不断积累,后面增长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快,而成本增长趋势不会那么快。不像国内To B业务,可能客户越多,需要投入的资源和成本就会越多,还涉及到回款问题。

既然有如此好处,我就决定先尝试做一做!

二. 走出舒适区,逆转原有惯性—我是如何开始的?

虽然2024年3月决定做这事,但当时我自己并未投入时间和精力,只在现有团队里安排几个人兼职做一做,偶尔问问进展,进度非常慢。

2024年8月,我加入了哥飞社群,在这2个多月内,在群里我获取大量信息,并且看到很多成功案例,深受激励!

差不多2024年11月,我下定决心自己投入精力来做。

如果我不花心思,这事做不成。

但是我自己投入时间之前,我也很忐忑,我需要走出舒适区,逆转原有一些行为和思维惯性:

  1. 改变思维,破除心魔:虽然我这有人可以开发产品,我不用自学代码,但我对海外AI是“三无”:我对产品运营一窍不通;我对海外产品或者AI产品是什么没有任何概念;对做什么AI产品一头雾水!我自己能学会吗?这简直太难了!
  2. 走出舒适区,面朝黄土背朝天:我已经好多年在工作中没有做过具体的事,基本上都是安排公司的人干活,如果要做出海AI,我自己肯定要做很多细活,而我担心短时间无法适应,很难做好!

怎么办?先动起来,做到两个字:学,看!

要将新的工作节奏转起来,形成新惯性!

从2024年11月下旬开始:

  1. 学:还好有哥飞社群的文章可以学习,最起码不会一点头绪没有,这个真心太重要!我首先从如何找需求词开始,一步一步按照哥飞文章的方法来做,以点代面,逐渐铺开来学习各种资料,一揽子全收!另外,我关注了很多AI自媒体账号,每天摄取AI领域信息(以前我刷视频号时候,更多看的都是生活娱乐或者资讯相关);
  2. 看:每天看大量的AI产品和数据以及各种统计平台,主要是看AI产品都有什么功能,为什么这么做,访问量是多少等等。这个过程,我总结最重要的就是找感觉,感受出海AI是什么。

坦率的说,我学习哥飞社群的资料还不够透彻,有很多都没学到位,比如追新词这块,我到现在也没有摸到太多门道,实在惭愧!

所以,我也决定后面会把找需求词等这些内容再好好研究几遍!

从11月至12月这1个月左右,我基本上每天除了睡觉,陪女儿玩以及参加一些国内业务的客户会议,就是“学”和“看”出海AI,大概每天投入8个小时左右,甚至包括周六日,慢慢的终于有了一点感觉。

而这个工作节奏一旦运转起来,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并形成习惯,自己都停不下来!

到现在,我基本上每天投入出海AI还是8个小时左右,当然现在的工作内容和当时已有较大变化!

如果有一些还在工作的个人想要做出海AI,也可以先尝试是不是下班后花时间看一看,周六日也花时间看一看,做一做,先形成惯性,每天这样运转起来,每天形成积累!

在此期间,我也定了未来1年内的目标,要做产品矩阵,要做40个左右产品,雄心勃勃,志得意满!

但过程,肯定是残酷的,也是煎熬的!

三. 认知升级需要实战历练—我做过的那些产品

学的再多,看的再多,最终还是要做产品。

3.1 Youtube视频下载产品:

我自己找需求词做的第一个产品是YouTube视频下载。

2024年11月底,我通过哥飞的方法,在semrush平台发现youtube to MP4 converter这个词搜索量巨大,而难度却不高。

同时,我也去谷歌搜索了同类产品,发现他们做的体验都很差,我当时就像发现了金矿一样,马上让人快速设计页面,并让技术开发工程师用1周多开发了产品: videodl.co 。

当时让技术解决了youtube视频下载不稳定的问题,心想上线后,岂不是流量要起飞,但上线后,啪啪啪被打脸,三个月流量和GSC曝光都基本是0,即使到现在谷歌的seo曝光也是很惨淡。

image.png

后来才知道,youtube to MP4 converter虽然这个词搜索量很大,而且semrush等平台显示的DR难度不高,但实际上竞争激烈,难度巨大。

哥飞在社群里也分享过原因,我不赘述!

而我当时以为流量起不来的原因,是因为我取的域名不好,还有就是seo内容写的不好,所以,我还让人又弄了一个新的域名: streamdl.net ,到现在也是流量寥寥!

认知迭代总结:经验不足,对海外产品生态不够了解,所以并不知道这个关键词其实做起来难!

可是,学习总需要交学费!最起码先动起来了,有节奏了!

题外话:这款 videodl.co 产品,由于相对稳定的下载体验,2025年4月左右,国内有几个自媒体进行了分享,带来了一点流量;现在每天UV稳定在300左右。

而做的 streamdl.net ,有一个美国人通过其体验到了youtube下载的稳定性,最近和我联系要对接我的接口,他已经上线的两个产品月度访问量超过1000万,但使用的接口却很不稳定,所以和我谈合作,也许能带来一定收获。

因此回过头来看有两点值得分享:

  1. 产品体验真的很重要:好的产品体验,就像好酒历久弥香,总会有人知道。刚开始个人做的时候,先可以做一些粗糙的产品练手,但是最好也要想着如何逐渐提升自己,不断提高产品体验。
  2. 大胆去做吧:做的每一件事都可能是积累,都有可能在未来带来收获!最重要的是,先把惯性形成!

3.2 H5游戏产品

从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在此期间,做了几个H5嵌套的游戏产品,流量很差很一般,由于我不太会追特别新的关键词,所以我做的游戏产品,都是我找的一些有半年以上的关键词,这些是惨淡的GSC。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H5游戏产品收入来源主要是谷歌广告收入,而我的谷歌广告账户,可能是由于新开的账户,总是动不动就被封,而且我对于H5游戏也提不起太大兴趣,所以,后来我就暂停了H5游戏产品的研发。

认知迭代总结: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产品类型,做自己感兴趣的可能更有效果。但是,做H5游戏嵌套的产品,适合新手练手!

3.3 AI图片产品

这是一款让我又爱又恨的产品,我在2024年12月立项,因为我认为图片编辑以及AI图片生成是很好的赛道。

我雄心勃勃要做品牌,所以花了大量精力去设计和开发产品,计划把所有AI图片生成的场景都集成进来。

大概1个多月后,1月初第一版产品上线,上线刚开始每天GSC数据曝光情况都还可以,但是突然有一天GSC数据暴跌,至今都毫无起色。

我原本以为产品数据起不来,是因为网站设计比较差(第一版不是现在线上版本的样子),交互体验不太好,所以又安排人员把整个产品在2月重新设计和开发了一版,又投入了1个多月时间。

但是上线后,还是没用!至今只有两个用户付费,惨淡!

image.png

认知迭代总结:

  1. AI图片的赛道,其实很卷很卷,头部的产品体验已经做的非常好,如果要做,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追新词,比如今年的吉卜力,还有flux.1 kontext,用关键词注册域名,尽早占坑,才有可能有机会;
  2. 这个产品上线后1周多,我让团队用自动化方式复制了好几百个长尾词页面,就改一改标题,甚至有的长尾词含义和页面功能都不一致(团队做的过程不够细心),这个可能是造成谷歌曝光突然下降的原因,也许是被惩罚了。自此以后,我再也不敢轻易大量上内容粗制滥造的长尾词页面;
  3. 这个产品唯一带来的好处是:提升了我对于产品体验的要求,在此期间我看了大量AI图片相关的网站,虽然这款产品现在的新版在我看来设计也一般,但是相对于第一版已经提升很多!

3.4 音视频转录产品

这款产品的来由,一方面是因为我一直没做好追新词,所以我就想着是不是做一些搜索量大的老词。

因此我就开始看toolify榜单,把前几百名的产品全部看了一遍,并且把我认为我团队研发能力能做的产品全部列出来。

这列表里就有 turboscribe.ai (TDK显示月访问量1600万),我看流量很大,而且支付数据也挺好,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借鉴做一款同类产品,不管怎样,好歹也能捞一点收入!

因此我在1月立项,安排做好产品设计后,让我公司最好的技术负责人开发,他1个人开发了近2个月,在3月底上线,并且在5月投流了1个来月(花了大概1万左右人民币),目前GSC和流量数据如下:

image.png

image.png

上线之前,我对这款产品信心巨大,我认为可以将 videodl.co 和 streamdl.net 的流量全部导过来, vidtext.ai 也有YouTube视频下载功能(竞品也这么做,但他们的下载功能很差),用户只要下载YouTube视频都自动从videodl和streamdl跳到vidtext,而且还加上投流,怎么着也不差吧,可是事实却是:

  1. GSC的平均点击率只有0.9%
  2. 90天UV23.8k,但是支付的用户只有可怜的2个,一言难尽!

现实太残酷,投入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结果无比惨,心态不得不说很奔溃

认知迭代总结:

  1. 虽然 turboscribe.ai 能成功,但是不代表,我借鉴着做一个功能差不多的,我就一定能做好,turboscribe.ai能做成的天时地利以及团队,我可能并不具备。如果想要做好,还需要投入更大的产品研发以及提升音视频转录办公场景的深度分析能力,比如最近有一款同类产品Granola就比较火,而这款产品真的把场景做的特别深,体验做的很极致,显然,我现在不具备这个能力
  2. 这款产品,对我最大的受益:让我认清我自己,我现在还不具备做一款这样深度产品的实力;另外要务实,不要总有很多美好幻想,不要轻易认为参考别的产品做一款产品就能轻松成功。调整好心态,既要有希望的动力,也不要有太多飘渺的幻想!
  3. 另外,这款产品让我们积累了音视频模型的处理能力和研发能力,说不定在未来会有用!

3.5 AI图片生成以及售卖提示词产品

这个产品的想法来源于GPT4o,以及国内的 liblib.art ,还有就是经常看到有人分享好的提示词。

所以我就想,对于很多想要使用AI模型生成图片的用户来说,提示词的设计能力是最重要的。

但大部分人不具备设计好提示词的能力,而且不仅仅是图片生成,包括视频生成,代码生成和Agent生成都是一样的逻辑。

所以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个产品,用户可以在产品上生成图片,视频等,然后分享提示词。

如果有其他用户购买了这个提示词,提示词创作者就能分成30%,而且我还对产品构想了很多规划,所以,4月立项,6月上线第一版。

image.png

同样,产品规划时,热情洋溢,上线后就要面对现实,做了一定的流量导流,上线后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自己分析下来,可能有几点原因:

  1. 如何找到相对专业的图片创作者比较难,早期进入平台的流量,用户创作能力差(从用户生成的结果可以看出),图片生成质量一般,难以快速形成良性循环;
  2. 用户购买提示词,需求未必强烈,或者对内容质量要求很高,虽然上线时,我们也内置了不少图片,但从实际效果来说,没有吸引力,明显我的团队不具备运营这款产品的实力!

这款产品上线1个月,收入大概200美金,用户购买的目的不是要买产品里的图片提示词,而是要用产品里集成的GPT4o和flux.1 kontext模型,未来如果资源有限制,会考虑再把这款产品做一做!

认知迭代总结:

  1. 基本上犯的是和上一个音视频转录产品同样的问题,靠自己的想象认为做一款产品很快就能火,而不是基于客观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的调研;
  2. 受益点就是积累了AI图片模型的集成能力。

3.6 半拉子产品

所谓叫半拉子产品,是因为我在2024年11月至2025年3月之间,大量看产品和获取大量信息,所以萌生了很多做产品的想法。

因此头脑一热,就注册了不少域名,然后让团队进行开发,有的开发了一半就先上线了,或者有的还没开发完仍停留在测试环境,还没来及测试。

有AI导航站,AIchat网站,aimusic网站。

认知迭代总结: 我记得哥飞说过一句类似的话,大意是如果注册了域名,不上网站,那真的是浪费,我这有的还投入开发到了一半,更不应该!

所以,资源始终是有限的,现在我肯定不会脑子一热注册很多域名。

不过,我觉得刚开始练手和学习时候,思维非常发散和活跃,可能难免会这样,也需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因人而异,尽量克制哈!

3.7 追新词产品

我追新词追了四五个,要么慢一拍,要么做了没啥响应,总之没有值得分享的经验。

唯一值得分享的就是,哥飞的文章还是要深入研究,我是学艺不精,哥飞社群里不少朋友追新词有很好的收获,相信他们应该也是深入学习和不断尝试的结果。

新手建议好好研究哥飞的文章(哥飞的 new.web.cafe 平台,有个好心的群友将哥飞总结的很多篇和找关键词相关的文章都合在了一起,建议可以读一读),在追新词这块,建议可以多投入时间和耐心,很适合练手以及快速获得正反馈!

3.8 正反馈产品

正反馈产品,我分享少一点,因为我觉得获得正反馈的方法基本都差不多,比如踩到新词风口,找到合适的关键词,SEO做的好,谷歌广告投的效果好,或者网红合作的比较好,产品体验好,足够耐心等。

而做的不好的原因可能很多情况,所以前面我用比较大篇幅介绍了我认为我做的不好的地方。

我正反馈产品目前主要是2个:

  1. 文本人性化处理 humanizeai.tools ;
  2. 新上线不久的一款产品。

3.8.1 文本人性化处理 humanizeai.tools

这个需求是2024年Audi当时提出的,第一版做的体验很差,包括人性化处理的过程也是假的。

上线后半年多,基本上也没管,直到2024年11月左右才开始投入一些时间迭代长尾词页面和更多功能,同时发外链等;

这个产品纯靠长尾词获得seo流量,流量并不大,平均1天1000多UV,高峰期4000多UV,最近3个月下降比较多,几点经验分享:

  1. 第一个接入订阅的产品,并且获得了正反馈,收获了一定信心;
  2. 产品体验很重要。之所以用户愿意付费,是因为今年我们自己花了不少时间研发了绕过AI检测的文本处理逻辑,确实可以绕过AI检测平台,用户付费有了增长。现在也有团队与我们谈接口合作。6月底,整个交互全部改版后,用户付费意愿也有一定增加,在流量下滑这么多的同时,收入反而还略有增长,我认为完全得益于交互体验的全面升级;
  3. 流量下滑,我认为可能有3个原因造成:一是4月整月发外链时候,我弄了个骚操作,让人发了某个内页的外链,不是首页外链;二是5月初,改了若干页面的关键词;三是5月某一天后半夜,网站不能访问,因为技术故障;也是经验和教训,针对这几个问题,做了完善。

3.8.2 新上线不久的一款产品

上线时间较短,已有用户支付,且已超过人性化这款产品收入,暂时并无太多可分享,主要分享1点我觉得也许是有价值的: 这个产品上线之初,数据统计平台分析来看,不少用户进入支付页面后就直接跳出,而且跳出率非常高,按理说,既然进入支付页面,不应该跳出率这么高,所以,我就让技术做了1个弹窗,只要用户进入支付页面未支付就跳出,就弹出1个弹窗,让用户填写原因,确实有用户反馈,然后我们针对用户反馈进行了完善: image.png

  1. 不想买订阅,只想一次性付款:因此我们上了一次性付款,而且定价比订阅要高不少,上线后,就有用户付款购买一次性的;
  2. 支付方式不是他首选的:因此我们开始对接PayPal,并考虑接入更多支付方式;
  3. 担心产品效果:因此我们也做了一些页面内容的完善和提示等,但是这一点我认为目前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再不断完善;
  4. 支付安全:针对页面内容做了很多的支付安全的描述以及承诺(后来没有用户再反馈这点担忧)。

总结来看,我现在做的产品数量10来个,远远还不到当初定的今年要完成40个产品的目标。

但确实因为资源有限,也不太可能全面铺开。

所以在这过程中,发现比较好转化率的产品,我就将资源集中过去进行开发运营!

四. 破除既有路径思维依赖—学习并借鉴前辈经验的重要性

在半年多过程中,虽然看的AI产品很多,但未必都将看过的进行消化落地,核心原因不是因为落地多难,而是我自己既有路径思维的依赖导致没有更早做出决定,以下举两个例子:

  1. 年费:去年底就听人分享,年费很重要,包括我自己看的AI产品,所有的价格页面,默认选择的都是年费. 但是我的产品从1月接入支付以后,价格页面默认的都是月费,因为我的既有思维是:年费在前面有用吗?如果用户不想付年费,自然会切换到月费,既然默认选项是年费也没用。 6月7日,听bingni的分享,再次强调年费,然后我下决心当天就将年费作为价格页面默认选项。 没想到,年费付费率大幅度上升,超出我的想象,自此我的收入也有质的变化! 事实证明,我的既有思维错了!如果早点调整,我的收入可能早就有大幅提升!

  2. 图片水印:不少AI图片网站,有水印选项(付费用户可以去除水印),我也很早就看到。 我既有思维认为:这有什么用,右下角加个水印,大不了给截掉或者用去水印的网站给去掉。 事实上我又错了,我6月底在我AI图片功能里加上了水印功能后,在其他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支付金额也有所上升,虽然效果不如年费那么明显,但是肯定有用!

    列举这两个亲身例子,是为了说明:有时候我们自己的既有思维可能是错的,前辈们的产品有一些做法,肯定是经过时间验证大概率是对的,我们应该破除自己既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坚定的去试一试前辈们的做法,说不定真的有很大作用!如果没有作用,大不了再调整回来,也没什么影响!

  3. 多参加活动,多和人请教交流,吸收新知识,发现新机会 我在5月份心态开始有摇摆,因为做的几个产品收获很少,后来6月参加了几场活动(包括哥飞组织的年中活动),学习到前辈的经验后,针对性做了一些调整,终于在6月发生了较大变化,进而进一步增强信心!

五. 接受失败,总结失败,减少失败—我踩过的那些坑

在分享我做产品的过程,也提了一些我踩过的产品定位和若干实操的坑,我再简单分享几点:

  1. 刚开始时候,技术开发框架不利于SEO,导致产品重做;建议刚开始就要学好SEO的一些基本规范,个人做的话就是先提升自己的认知,带团队的话,一定要在团队里安排1个人学会,并且过程中检查,要么是自己要么是技术负责人;
  2. 移动端适配效果很重要,我前期几个产品都不重视移动端适配效果,其实这个很影响用户体验,从目前我有正反馈的两个产品来看,移动端访问量和支付数据都比较高,所以,现在特别重视移动端的适配和体验:加载速度,兼容,页面美观等;
  3. 已经上线比较久并获得seo流量的网站,改版时候,页面里内容和TDK务必要检查仔细,不要轻易动!我的humanizeai.tools改版,做了一个工具反复检查一两天,确保内容没问题后才上线。
  4. 新网站不要程序化生成大量内容质量低下的页面,否则很容易被惩罚!
  5. 尽量少做一些自我认为正确但其实是错的骚操作,要根据规范要求来,特别是谷歌SEO运营相关的,比如写SEO内容,发外链等

虽然才实战半年多,但失败的次数太多,无法全部描述,坚信一点:刚开始肯定有不少失败,需要接受这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上线几个产品就成功的天选之子毕竟太少太少,最重要的是不断总结失败经验,避免再犯!

六.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每天都想一想目标应该如何实现

我现在做出海的团队,包括3个研发,3个运营,加上我总共 7 个人。

从现阶段收入来说,这半年肯定依然是亏本的,因为在这过程中需要不断研发新产品,做很多尝试,有很多试错成本,若所有新产品研发全部暂停,仅仅维持现有产品的运转,每个月应该能盈利,但这不是我最终的目标。

哥飞曾经在群里分享过一个进阶计划:

  • Level 1. 赚到第一美元;
  • Level 2. 日入10美元;
  • Level 3. 月入1000美元;
  • Level 4. 日入100美元;
  • Level 5. 月入5000美元;
  • Level 6. 月入10000美元;
  • Level 7. 日入1000美元;
  • Level 8. 月入50000美元;
  • Level 9. 月入100000美元;
  • Level 10. 日入10000美元。

我把这个作为阶段性目标,并把每个Level都设定完成时间计划,每日每周每月都会考虑下一阶段计划能否按时完成,如果不能应该做怎样的调整。

有目标就有动力,我和团队说,现在看到10元美金到账比我国内业务签1个项目合同还兴奋。

因为出海这10美金可能就能赚5美金,而且又帮我把实现目标添了一块砖;

而国内做1个项目也许还是亏的,另外做完项目以后,如果没有下一个合同接上,这个项目的团队人员也许没事做了。

如果是个人做出海AI,无论是先兼职还是全职,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定1个目标并制定计划。

先做起来,把齿轮运转起来,形成惯性,这样才能不断往前走,无论快慢,最起码已经走起来了!

我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我做出海AI这事未来会做到什么程度,但我抱有信心,因为海外市场足够大,机会多!

祝每一位出海的航友,最终都能扬帆远航,实现自己的目标!谢谢大家!

评论区